「人生字典」節目: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的關懷教育與文化使命
——專訪劉世蒼校長與王綺婷老師,談全人發展與心靈成長
2025年1月7日,香港明德會合作電台節目《人生字典》邀請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劉世蒼校長及輔導主任王綺婷師擔任嘉賓,分享學校如何透過多元教育理念與關懷文化,為學生打造正向成長環境。節目中,兩位教育工作者以親身經歷與校園實踐,傳遞「用微小力量影響生命」的教育初心,呼籲社會共同關注青少年情緒健康與全人發展。

從逆境中萌芽的教育使命
劉世蒼校長幼時隨家人擺攤謀生,在「走鬼」的街頭歲月中學會應變與同理心。成為教師後,他將這份基層視角轉化為教育能量,例如帶領學生策劃年宵攤位,從訂貨、議價到服務客人,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責任感。「學生可能不是學科尖子,但當小老闆的經歷,會讓他們發現自己的潛能。」劉校長強調,教育應打破「唯成績論」,重視多元成長。
王綺婷老師則分享中學加入紅十字會的經歷,透過手語學習與聾啞學生互動,讓她領悟教育的雙向意義:「幫助他人的過程,其實是自我療癒——原來微小的行動,也能成為他人的光。」
STEAM教育:讓創意衝破課室框架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簡稱:靚中) 近年大力推動STEAM教育,鼓勵學生參與國際科研競賽,足迹遍及美、法、日、韓等地。2024年,更有學生於亞太區「Women in Tech」青少年組奪冠,成為香港首位獲此殊榮的學生。學校亦擔任教育局「資源學校」,協助小學設計STEAM課程,推動知識共享。


「教育資源不該被校牆限制,」劉校長舉例,當發現新生對劍擊有濃厚興趣,校方迅速開設專項課程,並引進室內划艇等新興項目,「學生的熱情在哪裡,我們的支援就延伸到哪裡。」
關愛校園:從「勵勉大會」到情緒支援網絡
靚中連續19年獲頒「關愛校園」榮譽,其秘訣在於「看見每個人的獨特」。傳統頒獎禮多聚焦學業與競賽成就,靚中卻創設「勵勉大會」,表揚學生在品行、服務或學習上的微小進步。例如一名曾愛捉弄同學的學生,經輔導後主動擔任班長,甚至協助糾正他人行為,因而獲頒「最佳進步獎」。

針對特殊需要學生(SEN),學校建立分層支援系統:
- 專業識別:每年透過情緒量表篩查,結合教師觀察,及早發現需要協助的學生。
- 多元介入:引入藝術治療、動物輔助互動及音樂療癒小組,緩解學生的社交焦慮與情緒壓力。
- 隱形支援:設置匿名「樹洞信箱」,學生可隨時傾訴心事,輔導團隊24小時內回應,避免標籤化。
「師生信任是解鎖心結的鑰匙,」王以庭老師分享,曾有學生深夜透過平台求助,教師立即外出陪伴,最終化解危機。「學生知道,他們永遠不是孤單一人。」
文化紮根:粵劇舞台上的自信蛻變
校名源自粵劇名伶靚次伯,學校致力傳承傳統文化。校內「靚室」珍藏戲服,學生可穿上表演,從沉浸式體驗中愛上粵劇。「學生起初覺得老派,但一站上舞台,眼神就變了——那是自信的光芒。」劉校長笑道。
挫折教育:失敗是成長的養分
節目尾聲,兩位嘉賓以自身經歷勉勵學生正向面對挫折。劉校長坦言大學時曾因主修科不合格陷入低潮,但透過檢討學習方法,最終逆轉成全班第一;王老師則分享如何克服考試緊張引發的鼻敏感,「與其糾結身體反應,不如改變心態——正向思維能創造奇蹟。」
劉校長以一句「Think Positive, Do Possible」作結——當社會願為孩子點一盞燈,他們自會找到照亮世界的力量。
節目精華
《人生字典》全集已上線,立即收聽完整訪談,獲取情緒管理技巧與文化體驗心得。
了解更多: 歡迎關注香港明德會官方網站及社交平台,獲取最新活動資訊與報名詳情。